566 棉花的浴火重生-《横明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棉花作为纺织品,在大明出现的时间比较晚。

    在此之前,麻布和丝绸是主要的纺织材料。

    归根到底,还是棉花本身的特性,早年间的棉花并不是这个棉花,相当长一段时间内,人们的认知存在差异。

    说起来,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地区。传入华夏之前,本地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,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。

    此前,棉花和木棉经常被混淆,哪怕就是在大明,仍旧有很多人分不清他们谁是李逵谁是李鬼。

    两者的区别,其实在文字就能看出来差别。南朝宋以前,只有“绵”字,没有“棉”字。

    可见棉花的传入,也就是南北朝时期,刚刚进入华夏势力范围,并没有推广的机会,作为外来物种,还不能吃,很难入主中原,成为广阔天地的主导,此时棉花一般在边疆种植。

    等到开枝散叶、大量传入内地,是在宋末元初。人们逐渐意识到,棉花也能成线,作为纺织原料。也正是如此,才有了黄道婆在南方发展和更新棉花纺织技术。

    史书载,“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,关陕闽广首获其利,盖此物出外夷,闽广通海舶,关陕通西域故也。”

    由此可知,棉花的传入有海陆两路。泉州的棉花是从海路传入,并很快在南方推广开来,海南甚至形成棉花中心。

    等到太祖皇帝登基,凭借棉花的特点,便开始在全国推广。

    因此,棉花产量是一个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。开始时候,全国人口不多,可以有多余的土地来生产棉花。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,粮食的需求增加,棉花的产量也就越来越少。

    到了现在,棉花产量比之此前,下降有一半以上。

    朝廷对于单个农产品,很少做专门的而研究课题,也就是因为涉及到棉花的种植,泰昌便要求大臣们说说棉花的历史。

    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,不偏听一家之言是泰昌的特点,哪怕是屡创奇功的方书安,也没有那样的待遇。

    皇帝的命令,自然是要争先恐后完成,方书安写有一部分,户部也写了一部分,才有前面的介绍,一番解释,大臣们总算是明白棉花这种作物的来由。

    此前,棉花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,不受人喜欢,主要是因为棉布生产工艺粗糙,生产出的布料和麻布有的一比。

    传统工艺的棉布,一直延伸到新世纪还有人使用,也就是偶尔还能见到的老粗布。据说是有些人怀念粗棉布那种颗粒感,有童年的感觉……

    也正是因为他的颗粒感,是传统工艺当中无法避免的问题,难以具有丝绸顺滑的感觉,所以棉布也就无法进入大家之眼,只能沦落到和麻布一样的水平,作为平民用料。

    方书安要解决的,便是这样的痛点。

    他拿出来几块布,交给太监,让他分给各位官员。

    “书安,你的真是棉布?”泰昌拿到手染成花色的棉布以后,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。

    棉布他自然是接触过,但是方书安提供过来的东西,根本不可能是棉布的质感。

    可是,不是棉布又是什么呢?

    丝绸的质感要光滑很多,呢绒也就是毛纺的手感又要绒上很多,麻布就算了,不可能做成如此。

    这种温暖舒适一点不带凉意的感觉,带来其他任何布料不能提供的质感。

    “陛下,除了棉布,再没有其他布匹能给出类似的触感!”方书安拿着布料,向泰昌解释着。

    “诸位卿家,你们怎么看?”泰昌扬起手里的印花棉布,问向众人。

    他这些官员们虽然不识百工,但是都算博闻强识,如果有其他的材料,不可能逃过他们的双眼。

    “陛下,臣从未见过类似的料子,但是它和一般的棉布差距也太大了!”身为左都御史的李鋕先开口。

    屁股决定脑袋,奔着怀疑一切的原因,李鋕有充分的理由保持怀疑态度。

    他当然知道这不是已知的料子,但是也不敢确认就是棉布。
    第(1/3)页